我们如何借鉴陈先生——在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本文原刊《学术研究》1988年第5期,转自“戏曲与俗文学”公众号,旨在知识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原刊《学术研究》1988年第5期,转自“戏曲与俗文学”公众号,旨在知识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世纪初,“陈寅恪热”席卷学界,这位生前寂寞的史学大师,突然成了人人追捧的谈资。就在众人附庸风雅之际,易中天一篇《劝君莫谈陈寅恪》逆潮而出,直指热潮背后的虚浮。20多年过去,这声警醒依旧戳中要害,为何至今仍不过时?
我今天讲,要有个题目,我想讲讲“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陈先生一家,从陈先生的祖父陈宝箴先生开始就是爱国的,散原老人是爱国的,陈先生是爱国的,陈先生的第四代流求、美延和流求、美延的下一代,我想都是爱国的。四代、五代爱国的,起码
20 世纪 40 年代, 陈寅恪在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指出, 从西魏北周到唐前期, 皇室等核心统治者都出自西魏权臣宇文泰以关中本位政策凝聚起来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的兴衰历程就是西魏北周隋唐政治史的主要线索。关陇集团论从此成为北朝隋唐史研究者无法绕开的理
父亲在《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七)“关于寅恪之婚姻(补文)”写道:“寅恪少时,自揣能力薄弱,复体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故游学东西,年至壮岁,尚未婚娶。”所以他在清华任教时已是大龄单身男教师,近四十岁仍然未婚。当时许多同事朋友为了父亲的婚姻大事,都主动关心,也介绍
我与陈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寅恪先生的母亲是我唯一嫡亲的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是我的内人。他的父亲陈三立(散原)先生是晚清有名的诗人;他的祖父陈宝箴(右铭)先生是戊戌湖南维新时期的巡抚。右铭先生有才气,有文名,在江西修水佐其父办团练
平日里,杨振宁先生的相关文章,读了多篇;我对文理科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有兴趣。关于杨先生对中国古代诗文能够熟识且运用,在叹服之余甚至暗想,这科学知识之外的诗文内容,莫非还是促进其科学成就的因子?前不久购存了他的文集,对他的古典诗文造诣,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虽早
当战火燃遍华夏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华文明的火种。在枪炮轰鸣中,他们带着珍贵的典籍、仪器和学术理想,跋涉千里,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在西南边陲搭建起临时校舍,延续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
陈寅恪先生系中外著名学者,学贯中西,诚为20世纪之史学泰斗。郑天挺先生亦系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60年,在学术研究上具有深厚的功力。陈先生长郑先生9岁,是他的师长,或亦可说系师友之间。陈之父陈三立先生与郑之父郑叔忱先生清
近些年来,在社会上,人们对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的言论,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不同的声音,并且经常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反感。有时候,这些说法和我们普通人平时的生活感受不太一样,在谈论国际学生的学费的时候,有人觉得几千或者上万块钱的学费太便宜了,这可把很多平常人弄得一头雾
我与陈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寅恪先生的母亲是我唯一嫡亲的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是我的内人。他的父亲陈三立(散原)先生是晚清有名的诗人;他的祖父陈宝箴(右铭)先生是戊戌湖南维新时期的巡抚。右铭先生有才气,有文名,在江西修水佐其父办团练
有些许巧合,所以这个日期让人略有些感慨可聊,不免想起前两天,才翻了鲁迅生前写的杂文《死》,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距离逝世不过1个多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古籍研究所,后到校出版社做编辑。期间接触和受教于一些校内外从事文史教学和研究的先生,有四十出头的中青年学者也有年过八旬的老专家。他们学行风范各异,但都温润博雅,又极为“可爱”。后来的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
一、引言近日,笔者在李昕先生微信公众号“编余闲笔”中读到其所转沈亚明女士两篇旧文——《陈寅恪自己和至亲三代怎么读“恪”》(2019年5月31日《文汇报》)与《事实与观点——陈寅恪读音三问》(2019年11月9日《文汇学人》),并附有李先生二则按语。其要旨概括如
陈寅恪一代宗师,晚年最看重的学生,却是个平平无奇的小女生,确实很让人费解。那女生毕生在学术上毫无作为,连同班同学都颇轻视,终其生不过一介中学老师而已,连“学者”都不是,着实透着奇怪。难道本土近百年最厉害的史学大师,眼光居然差到离谱,会钦点一位资质平庸之人当“传
陈寅恪一代学术宗师,晚年最看重的弟子,却是个资质平平的“小女生”,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也不是有意贬低,事实上那位女生确实终其一生都在学术上毫无作为,在学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以至于连同班同学都公然表示瞧不大上,终身就是小地方上一中学老师而已。
1930年代,为订购外国学术出版物,陈寅恪与史语所图书馆员杨樾亭及所长傅斯年有过多次的书信往还。这一组信函已经由刘经富整理、发表于《文史》。其中一通的事由是陈寅恪建议购买挪威学者柯诺福(Sten Konow)和英国学者托马斯(F. W. Thomas)对最新发
青年陈寅恪陈寅恪与长沙缘分不浅,曾有诗句“泪与湘江一起流”,透露悲欣交加的心情。1890年7月出生,到1900年离开,陈寅恪在长沙度过了巡抚公子的童年,也见证了湘省维新运动。但鲜为人知或者语焉不详的是,陈寅恪有一段在长沙从政的经历。▌省长公署交涉股长1916年
读陈寅恪书信,如见一代学人风骨。葛兆光先生敏锐捕捉到陈氏“不古不今之学”的深层意涵——这不仅是个人的学术选择,更是面对强势西方学术话语时,对中国学问主体性的艰难坚守。文章揭示陈寅恪对国际汉学的审慎评判与对国内食洋不化者的犀利批评,其背后是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深沉自
也许是出于一种偶合,北大几乎与20世纪同寿。在过去一百年中,时间斗转星移,世事沧海桑田,在中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北大在人事和制度方面也随顺时势,不得不变。然而,我认为,其中却有不变者在,即北大对中国文化所必须负的责任。